top of page

斗六歷史脈絡

重要人物和關鍵事件

斗六警察局與中山圖書館之歷史沿革

1926

斗六郡役所和斗六街役場落成

​1946

斗六街役場改為斗六鎮公所

1950

斗六郡役所改為雲林縣警察局

​2010

斗六市公所修繕為斗六市立圖書館中山分館

​2019

雲林縣警察局登錄為歷史建築

鄭氏時期

鄭成功光復台灣以後,其子鄭經繼業主政時,推行屯墾政策,鄭氏部將林圮,率領軍隊來雲林開闢草萊,拓殖礦野,斗六門首受其惠奠定了農業發展基礎。

清朝時期

清朝時期,當時雲林縣城設立在林圯埔地區的「雲林坪」之上,但因位處清水溪與濁水溪交會處,汛期容易河水氾濫,加上當地時常發生漢番衝突,因此當時的巡撫邵友濂便將縣城移往現在的斗六。

日治時期

雲林大屠殺

是1896年台灣日治時期發生在台灣的一起屠殺事件。 日軍為掃蕩雲林的抗日事件而斬殺俘虜,簡義、柯鐵等人獲悉日軍駐守斗六街,率六百餘名義軍襲擊斗六街,日軍死傷慘重,日軍憤怒之下於斗六街一帶,展開報復性的屠殺與焚燒。

日軍憲警此種針對斗六村落所展開報復性的屠殺殘暴行為,激起一般民眾的憤怒,更多人加入抗日的行列,民兵首領簡義公然豎起鐵國旗,將大坪頂改為鐵國山, 民軍因得到民眾的協助,擊退了位於林圮埔兵力薄弱的日軍,也攻克日軍所控制的許 多街市。所以因為雲林屠殺事件的關係,台中、嘉義、彰化、鹿港均被波及。當時香港日報的記者披露日軍在雲林燒庄屠殺無辜的惡行,讓雲林之名傳到國際。翌年 1902 年,日本藉由地方官制調整的機會,廢除雲林稱謂,從此斗六之名便代表雲林。

紅白花事件

1902年,雲林一帶的反抗軍在當地仕紳的遊說以及日方提出的協議下,接受了招降,而台灣總督府也決定在5月25日,於雲林地區的六處支廳與派出所舉辦反抗軍的招降典禮。但事實上,這只是要在典禮結束之後,將降軍殺害的設局而已。歸順式當天,日方不但要求降軍不得攜帶武器,並要他們別上白花,而日本官員們則別上紅花,作為目標的識別。

典禮結束後,早已埋伏的日軍便以機槍掃射,將降軍盡數殺害,共計造成265人死亡;此外,原先協助進行遊說的仕紳們,後來也遭到日方以「通諜」的罪名逮補,並且予以處死。

歷史圖區

建築再利用及歷史風貌保存的提案問卷調查➭

bottom of page